程序師世界是廣大編程愛好者互助、分享、學習的平台,程序師世界有你更精彩!
首頁
編程語言
C語言|JAVA編程
Python編程
網頁編程
ASP編程|PHP編程
JSP編程
數據庫知識
MYSQL數據庫|SqlServer數據庫
Oracle數據庫|DB2數據庫
 程式師世界 >> 編程語言 >> 更多編程語言 >> 更多關於編程 >> 英特爾首席工程師吳甘沙:一切彎路都是直路

英特爾首席工程師吳甘沙:一切彎路都是直路

編輯:更多關於編程

      記者 / 董世曉

      作為從英特爾中國研究院走出的第一位首席工程師,吳甘沙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他相信無論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認真對待,即使走的是彎路,同樣也能獲得另外一種成功。

      首席工程師的責、權、利

      《程序員》:首先恭喜您成為英特爾的首席工程師,請介紹一下首席工程師的工作職責。

    吳甘沙:只要你是認真地對待,一切彎路都是直路

      吳甘沙:根據我的理解,首席工程師不是一個具體的工作崗位,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或者是一個職稱。英特爾共有8萬員工,其中近5萬人從事技術工作,因此就需要有一個系統,能夠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們創造了一個系統的職業階梯,使新加入的人可以從基層開始,慢慢往上攀登,最終走到首席工程師、資深首席工程師、院士、資深院士等位置。

      前兩天我女兒唱她新學的《葡萄樹》給我聽,裡面有一句歌詞叫做“蝸牛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步往上爬”,讓我深有感觸。其實我們就像蝸牛,很可能永遠爬不到這棵葡萄樹的頂端,永遠吃不到葡萄,但追求的過程卻是人生的真谛所在。

      當然,首席工程師也有其責、權、利。

      “利”肯定是有的,一方面會加薪;另一方面,還能享有一些專屬待遇。比如我們公司每年都會舉辦院士戰略論壇,討論公司最核心的技術以及未來的方向,首席工程師就有機會參加這個論壇。

      “權”相對來說比較少。我們有40~50位院士,很多都是光桿司令,不見得會帶很大的團隊,更多的是在技術上做貢獻。

      關於“責”,我是從三個人對我的期望考慮的。第一個人是我母親,她聽說我成為首席工程師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一方面要我低調,另一方面首席工程師在一些特定的領域有特殊的貢獻,在整個學術界、工業界有一定的名望,所以必須保持技術上的精益求精。第二個人是方之熙院長,他對我提出了戰略領導力方面的期望,這包括兩層含義:時間上,要看得足夠遠,要為公司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空間上,不應只局限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成為首席工程師後,必須得從整個研究院的角度看問題,更多地考慮和幫助研究院的發展。第三個人是我的院士導師,他說當你小有成就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將更多的機會給手下的人,給他們發展的機會,幫助他們成長為下一個首席工程師,這是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的。

      陰差陽錯進入計算機行業

      《程序員》:剛才提到《葡萄樹》這首兒歌,比喻很形象,那您兒時的夢想是什麼?

      吳甘沙:我兒時夢想成為畫家、作家或者音樂家。至於科學家,我絲毫沒有想過。當時對科學的喜愛,更多的是看一些關於UFO的雜志。但事與願違,就像《老男孩》裡面唱的那樣“夢想總是遙不可及”,我走上了技術之路。當然,一般來說,如果童年的夢想沒有實現的話,就會從另外一些方面獲得彌補。我夫人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多多少少圓了我當畫家的夢想;我給女兒專門買了一套很好的音響,希望她在音樂方面有所建樹;我自己也在嘗試寫一些工作的感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分享給大家。

      《程序員》:在讀大學之前,有沒有一些印象深刻的經歷?

      吳甘沙:大學之前基本上是一帆風順的,人往往就是這樣,如果太順利的話,在回想過去時,就找不出什麼特別的閃光點。但臨近高考,還是發生了一件影響我一生的事情。在高考之前的全省會考中,我成績非常好,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全省第一。於是,我很驕傲,在高考之前的那段時間裡玩得過火,但驕傲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結果高考成績不是很理想,盡管考入了復旦大學,但沒能被第一志願“遺傳工程”所錄取,陰差陽錯地讀了計算機專業。雖然說我現在不後悔,但這段經歷確實給了我深刻的教訓。

      這個挫折也讓我懂得了另外一個道理—“只要你是認真地對待,一切彎路都是直路”,也就是說可能一開始走上了一條彎道,但如果沿著這條彎道好好走下去的話,同樣也能夠獲得另外一種成功。

      《程序員》:這就像海倫·凱勒的那句經典“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那您是從大學開始接觸編程的嗎?

      吳甘沙:這點很慚愧,我在高中時摸過兩次電腦,但都沒來電。在得知將會讀計算機專業後,我趕緊買了一本Basic編程的書。當時大學還需要軍訓40 多天,於是我就揣著這本書,坐上了去大連的輪船。軍訓期間,忙裡偷閒,我把這本書看完了,感覺略有小成,但基本都是在腦子裡編程,連鍵盤都沒摸過一次。一進大學我就傻眼了,學的是跟Basic一點關系都沒有的Fortran。更有甚者,我第一次坐到電腦前的時候竟然慌了,面對VAX綠油油的屏幕不知道該做什麼,好不容易敲入了一段程序,卻滿鍵盤找不到Ctrl鍵。這便是我第一次真正的編程體驗,鬧出了不少笑話。

      這種情況在大二時得到了改觀,我慢慢找到了編程的感覺,成績也得到突飛猛進的提升。隨後我去教授的實驗室實習,接觸到一個類似於現在的物聯網項目,將很多電力設備,通過這個項目實現遠程控制。這段時間,我體會到了做程序員的自豪感。

      大學是我最快樂的一段時光,現在想來依然歷歷在目,但這種快樂與編程有關。如果說晚自習搶位子、臥談會指點江山美女還是普遍現象的話,那麼獻血後冒雨踢足球、熄燈後到走廊偷電看世界杯而第二天是期末考試答疑,也就是那時的青春無敵才能驅使我們做出這些幾近瘋狂的事情。

      談到收獲,感覺有四點:開闊了眼界、強健了體魄、確定了程序員這個職業、實現了財務獨立。特別要說的是正是靠著拿英特爾的獎學金,我從大二開始就實現了財務獨立,沒再向父母要過錢,所以這對我後來加入英特爾也產生了間接的影響。

      耕耘在英特爾

      《程序員》:畢業後找工作的歷程怎樣?是一開始就選擇了英特爾嗎?

      吳甘沙:我選工作的前提是工作地點要在北京。當時英特爾中國研究院也到上海來招聘了,但在招聘會上面試官純正的美式英語,聽得我糊裡糊塗的,而且他講的都是語音識別、人機交互、自然語言理解等方面的內容,和我的領域很不相同,於是我頭都沒回就走了。

      後來,我應聘了另外一家跨國公司,它的實驗室也是蠻有誘惑力的,擁有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發明了很多改變計算機領域的技術,於是我就去了,而且拿到了Offer。

      其實我是非常喜歡英特爾的,一方面是我拿了英特爾獎學金,另一方面是英特爾為獎學金獲得者配備了導師以幫助我們成長。後來我有一次到北京開會,我在英特爾的導師軟磨硬泡讓我再去面試一次,加之這次面試又有了一個意外收獲—我之所以要從上海轉到北京工作,主要也是考慮到女朋友在北京讀書,而英特爾中國研究院辦公室就在我女朋友學校的對面,一想到以後可以去她學校食堂裡面吃飯了—我的積極性一下子提了上來。結果這次面試非常順利,英特爾,我來了。

      《程序員》:剛加入英特爾時,感覺如何?

      吳甘沙:我剛開始是在人機界面組,盡管不是我的“菜”,但靠著“只要你是認真地對待,一切彎路都是直路”的信念,我堅持了下來,並拿到了人生第一個專利。但在這個組我也生了一場大病:因為我當時的小老板每天下午3點來上班,凌晨3點下班,我想我剛進來總不好意思像他一樣,所以我就每天早晨7~8點來,凌晨3點走,就這大概支撐了1~2個月……在生病的那段時間,我就在思考眼前的這條路是不是要繼續走下去,我的夢想到底是什麼,強項在哪裡,什麼樣的工作能夠體現我的優勢,公司真正需要什麼樣的項目……恰好那時方之熙院長給中國研究院做了一個講座,深深打動了我,這也成為一個催化劑,讓我感到方院長講的正是我熱愛的方向,我一定要去那個組。接下來,隨著這個組—編程系統組—順理成章地成立,我便在第二年就申請調過去了。其實我是隨遇而安的一個人,從 2001年到現在一直在編程系統組。

      《程序員》:如果從您加入英特爾到現在,劃分幾個階段,您會怎樣分?

      吳甘沙:在這方面,我自己有一個觀察,叫做四年周期論,即每四年換一個方向:2001年~2005年是移動受控運行時方向,2005年~2009年是並行編程和眾核架構方向,2009年到現在是嵌入式系統軟件方向,當然這次我希望能夠待時間長一些,因為現在中國嵌入式市場的機會非常大,所以希望這次能夠把四年周期論打破。

      當然,四年周期論確實是非常巧合,如果非要劃定幾個點的話,我覺得有四點。

      2004年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個轉折點,從一個技術人員變成了一個經理,從一個個人貢獻者變成了一個團隊管理者。實現這個轉變要感謝我當時的經理,他事實上是在中國第一個獲得首席工程師的人,但他屬於美國編制,臨時派過來幫我們。在他身上,我學到很多,無論是技術、研究方法論,還是管理。

      2005年是第二個轉折點,當時我們在移動的Java執行環境中,已經做到最快,便開始考慮下一階段的技術發展。我們發現Java與操作系統有很多重疊的部分,比如內存管理、線程管理,而且能夠給操作系統帶來一些新東西,比如類型安全、受控執行,能夠給整個的系統帶來安全性的保證。因此,我們當時就考慮,怎樣能夠讓Java支持多任務、讓Java直接跑在硬件上面、讓Java與現存的操作系統相得益彰,其實在很多方面它已經接近Android的思路。但很不幸的是2005年整個公司在轉型,右轉彎到多核、眾核,所以當時我們經歷了非常痛苦的轉變。這次轉折,讓我學到了應該怎樣改變,同時,也學到什麼東西應該堅持。實際上,2005年~2009年做並行編程的很多技術積累就是從前面這四年的周期裡獲得的。

      2009年我轉到了嵌入式系統軟件方向,2011年獲得首席工程師,這也算得上是轉折。

      “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

      《程序員》:在從技術個體轉變成為管理者的過程中,您有沒有做一些儲備?請給處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的人一些建議。

      吳甘沙:儲備的話倒談不上。其實我的轉變過程還是相當痛苦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老板給我的評價就是“你在搶你組員的活”,就是說盡管變成了經理,但仍放不下技術活,每次感覺進展有點緩慢,都親自來做。所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整體來看,我是從三方面去提高:第一是自己去學,多看書,多參加培訓;第二是向別人學,通過社交形成互動;第三是在工作中學。這些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的歷練,慢慢地從與組員競爭的角色,轉變成支持組員的角色。經理更多的是一種支持的角色,需要有公僕意識,為組員提供服務。

      每個人的道路都不一樣,一定會根據其個性、強項、弱點、所處的環境來找到一個最適合的一種管理理念和風格。

      《程序員》:那麼您的管理風格是什麼?

      吳甘沙:我屬於那種潤物細無聲的人,因此不會像疾風驟雨那樣,要求你做什麼、批評你這樣做不好,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好榜樣,慢慢影響你。其實我整體的理念就是孔夫子的一句話—“和而不同”。

      和就是和諧,我希望整個團隊有一種非常好的氛圍,能夠產生化學反應。我的第一個經理給我的一個精神遺產就是:“你不一定選最好的人,但你要選對人,最適合這個團隊、能夠發生化學作用的。”

      在和諧的基礎上,我鼓勵競爭,鼓勵“不同”,鼓勵獨立的思考,鼓勵爭論,當然爭論不應該是歇斯底裡或者個人攻擊。這個理念我秉承了好多年,而想法的來源就是文藝復興中的“美第奇效應”,即不同的人,雕塑家、科學家、工程師、畫家、音樂家湊到一起,才能產生文化的復興。喬布斯在談及他第一款產品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時,便認為是他組織了一個團隊,裡面有歷史學家、音樂家甚至動物學家,同時他們又是很好的工程師,能夠創造出創新的產品。所以我特別鼓勵員工獨立思考,能夠激發出不同的東西。

      在實際操作中,一方面,我希望形成這種文化,讓大家有創新的內在的驅動力;另一方面,我也會制造一種緊迫感,讓大家覺得我們必須得創新了。在這種文化形成以後,我就放權,讓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創新。我認真做好服務者的角色,為他們提供資源和支持,然後在他們做成以後,我會幫他們去推廣。最終有了成績以後,我幫他們申請獎勵。

      《程序員》:國家現在對物聯網非常重視,嵌入式前景會很不錯,您作為嵌入式領域的專家,請描繪一下將來會是什麼景象?

      吳甘沙:我們現在從E時代進入了U時代,U就是Ubiquitous(普遍存在的),U時代的一個特征就是計算設備的極大豐富,可能會到千億級或者萬億級,每一種計算設備可能非常小,是深度嵌入。處在一種看不見嵌入設備的計算環境中,但同時它們確實在計算。

      前兩次產業革命,一次是PC,一次是互聯網,中國只是一個旁觀者、參與者。那麼在物聯網、三網融合充斥的U時代,我們國家一定是希望能夠是成為一個產業的領導者。所以這對做嵌入式研究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程序員》:請您對《程序員》雜志的讀者說幾句話。

      吳甘沙:在IT人士當中,程序員是一個很難得的一個團體,就像剛才說的蝸牛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所以希望《程序員》雜志能夠為我們程序員提供心靈上的寄托和精神上的指引,共同進步。

      本文選自《程序員》雜志2011年09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程式師世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