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師世界是廣大編程愛好者互助、分享、學習的平台,程序師世界有你更精彩!
首頁
編程語言
C語言|JAVA編程
Python編程
網頁編程
ASP編程|PHP編程
JSP編程
數據庫知識
MYSQL數據庫|SqlServer數據庫
Oracle數據庫|DB2數據庫
 程式師世界 >> 編程語言 >> C語言 >> C++ >> C++入門知識 >> C/C++編程新手錯誤語錄

C/C++編程新手錯誤語錄

編輯:C++入門知識
   1.引言
   <!-- frame contents --> <!-- /frame contents -->   還記得當年學數學、英語都有個竅門,那就是搞個錯題集。經常復習一下這個錯題集,就可以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而幾乎所有的程序員都是從犯錯誤開始的,我們也很有必要總結一下編程新手的常見錯誤,本文的目的在於此。文中所列出的都是筆者在項目開發中接觸到的新手真實的言談,筆者學學文革腔調,姑且稱之為“錯誤語錄”。
  
  2.語錄
  (1)“我的程序都是對的,可結果不對”
  想想你的四周,是不是也有人說這樣的話?假如你也曾經說過,那就此打住,不要再說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只會顯示說話者的無知。既然程序都是對的,那為什麼結果不對?
  
  (2)“程序=算法+數據結構”
  假如剛剛學完C語言,我們說這樣的話,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可以說是正確的。但是假如你是一位即將從事C/C++編程的程序員,那麼很遺憾,這個說法只能判錯,殊不知,世界上還有另一種說法:
  程序 = 對象 + 消息
   “程序=算法+數據結構”只對面向過程的語言(C)成立,而對面向對象的語言(C++),則只能表述為“程序=對象+消息”。傳統的過程式編程語言以過程為中心以算法為驅動,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則以對象為中心以消息為驅動。這裡的消息是廣義的,對象A調用了對象B的成員函數,可看作對象A給B發消息。
  
  (3)“程序編出來,運行正確就行了”
  運行正確的程序並不一定是好程序,程序員時刻要牢記的一條就是自己寫的程序不僅是給自己看的,要讓別人也能輕易地看懂。很遺憾,許多的編程新手不能清楚地駕馭軟件的結構,對頭文件和實現文件的概念含糊不清,寫出來的程序可讀性很差。
  
  C程序采用模塊化的編程思想,需合理地將一個很大的軟件劃分為一系列功能獨立的部分合作完成系統的需求,在模塊的劃分上主要依據功能。模塊由頭文件和實現文件組成,對頭文件和實現文件的正確使用方法是:
  規則1 頭文件(.h)中是對於該模塊接口的聲明,接口包括該模塊提供給其它模塊調用的外部函數及外部全局變量,對這些變量和函數都需在.h中文件中冠以extern要害字聲明;
  規則2 模塊內的函數和全局變量需在.c文件開頭冠以static要害字聲明;
  規則3 永遠不要在.h文件中定義變量;
  
  許多程序員對定義變量和聲明變量混淆不清,定義變量和聲明變量的區別在於定義會產生內存分配的操作,是匯編階段的概念;而聲明則只是告訴包含該聲明的模塊在連接階段從其它模塊尋找外部函數和變量。如:
  /*模塊1頭文件:module1.h*/
  int a = 5; /* 在模塊1的.h文件中定義int a */
  /*模塊1實現文件:module1 .c*/
  #include “module1.h” /* 在模塊1中包含模塊1的.h文件 */
  /*模塊2實現文件: module2.c*/
  #include “module1.h” /* 在模塊2中包含模塊1的.h文件 */
  /*模塊2 實現文件:module3 .c*/
  #include “module1.h” /* 在模塊3中包含模塊1的.h文件 */
  以上程序的結果是在模塊1、2、3中都定義了整型變量a,a在不同的模塊中對應不同的地址單元,這明顯不符合編寫者的本意。正確的做法是:
  /*模塊1頭文件:module1.h*/
  extern int a; /* 在模塊1的.h文件中聲明int a */
  /*模塊1實現文件:module1 .c*/
  #include “module1.h” /* 在模塊1中包含模塊1的.h文件 */
  int a = 5; /* 在模塊1的.c文件中定義int a */
  /*模塊2 實現文件: module2 .c*/
  #include “module1.h” /* 在模塊2中包含模塊1的.h文件 */
  /*模塊3 實現文件: module3 .c*/
  #include “module1.h”   /* 在模塊3中包含模塊1的.h文件 */
  這樣假如模塊1、2、3操作a的話,對應的是同一片內存單元。
  
更多內容請看C/C++技術專題  Java編程開發手冊專題,或
  規則4 假如要用其它模塊定義的變量和函數,直接包含其頭文件即可。
  許多程序員喜歡這樣做,當他們要訪問其它模塊定義的變量時,他們在本模塊文件開頭添加這樣的語句:
  extern int externVar;  <!-- frame contents --> <!-- /frame contents -->
  
     拋棄這種做法吧,只要頭文件按規則1完成,某模塊要訪問其它模塊中定義的全局變量時,只要包含該模塊的頭文件即可。
  
  (4)“數組名就是指針”
  許多程序員對數組名和指針的區別不甚明了,他們認為數組名就是指針,而實際上數組名和指針有很大區別,在使用時要進行正確區分,其區分規則如下:
  
  規則1 數組名指代一種數據結構,這種數據結構就是數組;
  例如:
  char str[10];
  char *pStr = str;
  cout << sizeof(str) << endl;
  cout << sizeof(pStr) << endl;
  輸出結果為:
   10
  4
  這說明數組名str指代數據結構char[10]。
  
  規則2 數組名可以轉換為指向其指代實體的指針,而且是一個指針常量,不能作自增、自減等操作,不能被修改;
  char str[10];
  char *pStr = str;
  str++; //編譯出錯,提示str不是左值 
  pStr++; //編譯正確
  規則3 指向數組的指針則是另外一種變量類型(在WIN32平台下,長度為4),僅僅意味著數組的存放地址;
  
  規則4 數組名作為函數形參時,在函數體內,其失去了本身的內涵,僅僅只是一個指針;很遺憾,在失去其內涵的同時,它還失去了其常量特性,可以作自增、自減等操作,可以被修改。
  例如:
  void arrayTest(char str[])
  {
  cout << sizeof(str) << endl;   //輸出指針長度
    str++; //編譯正確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char str1[10] = "I Love U";
   arrayTest(str1);
  return 0;
  }
  
  (5)“整形變量為32位”
  整形變量是不是32位這個問題不僅與具體的CPU架構有關,而且與編譯器有關。在嵌入式系統的編程中,一般整數的位數等於CPU字長,常用的嵌入式CPU芯片的字長為8、16、32,因而整形變量的長度可能是8、16、32。在未來64位平台下,整形變量的長度可達到64位。
  長整形變量的長度一般為CPU字長的2倍。
  在數據結構的設計中,優秀的程序員並不會這樣定義數據結構(假設為WIN32平台):
  typedef strUCt tagTypeExample
  {
  unsigned short x;
  unsigned int y;
  }TypeExample;
  他們這樣定義:
  #define unsigned short UINT16 //16位無符號整數
  #define unsigned int UINT32 //32位無符號整數
  typedef struct tagTypeExample
  {
  UINT16 x;
  UINT32 y;
  }TypeExample;
更多內容請看C/C++技術專題  Java編程開發手冊專題,或
  這樣定義的數據結構非常具有通用性,假如上述32平台上的數據發送到16位平台上接收,在16位平台上僅僅需要修改UINT16、UINT32的定義:
  #define unsigned int UINT16 //16位無符號整數
  #define unsigned long UINT32 //32位無符號整數 <!-- frame contents --> <!-- /frame contents -->
  幾乎所有的優秀軟件設計文檔都是這樣定義數據結構的。
  
  (6)“switch和if …else…可隨意替換”
  switch語句和一堆if…else…的組合雖然功能上完全一樣,但是給讀者的感受完全不一樣。if…else…的感覺是進行條件判定,對特例進行非凡處理,在邏輯上是“非凡與一般”的關系,而switch給人的感覺是多個條件的關系是並列的,事物之間不存在非凡與一般的關系,完全“對等”。
  譬如:
  //分別對1-10的數字進行不同的處理,用switch
  switch(num)
  {
  case 1:
  …
  case 2:
  …
  }
  //對1-10之間的數字進行非凡處理,用if
  if(num < 10 && num > 1)
  {
  …
  }
  else
  {
  …
  }
  許多時候,雖然不同的代碼可實現完全相同的功能,但是給讀者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譬如無條件循環:
  while(1)
  {
  }
  有的程序員這樣寫:
  for(;;)
  {
  }
  這個語法沒有確切表達代碼的含義,我們從for(;;)看不出什麼,只有弄明白for(;;)在C/C++語言中意味著無條件循環才明白其意。而不懂C/C++語言的讀者看到while(1)也可猜到這是一個無條件循環。
  
  (7)“免得麻煩,把類裡面的成員函數都搞成public算了”
  
     許多人編C++程序的時候,都碰到這樣的情況,先前把某個成員函數定義成類的private/protected函數,後來發現又要從外面調用這個函數,就輕易地將成員函數改為public類型的。甚至許多程序員為了避免訪問的麻煩,干脆把自己添加的成員函數和成員變量都定義成public類型。
  
  殊不知,這是一種規劃的失敗。在類的設計階段,我們就要很清楚地知道,這個類的成員函數中哪些是這個類的接口,哪些屬於這個類內部的成員函數和變量。一般的准則是接口(public成員)應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單!
  
  所以不要輕易地將private/protected成員改為public成員,真正的工作應該在規劃階段完成。
  
  3.結束語
  所有的程序員都要經歷一個從糊塗到清楚的過程,文中的錯誤假如你也犯了,切勿自慚。  更多的錯誤語錄,希望能在後續文章中陸續推出。
更多內容請看C/C++技術專題  Java編程開發手冊專題,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程式師世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