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師世界是廣大編程愛好者互助、分享、學習的平台,程序師世界有你更精彩!
首頁
編程語言
C語言|JAVA編程
Python編程
網頁編程
ASP編程|PHP編程
JSP編程
數據庫知識
MYSQL數據庫|SqlServer數據庫
Oracle數據庫|DB2數據庫
 程式師世界 >> 編程語言 >> JAVA編程 >> 關於JAVA >> 面向Java開發人員的Scala指南 - 構建計算器,第3部分

面向Java開發人員的Scala指南 - 構建計算器,第3部分

編輯:關於JAVA

歡迎勇於探索的讀者回到我們的系列文章中!本月繼續探索 Scala 的語言和庫支持,我們將改造一下計算器 DSL 並最終 “完成它”。DSL 本身有點簡單 — 一個簡單的計算器,目前為止只支持 4 個基本數學運算符。但要記住,我們的目標是創建一些可擴展的、靈活的對象,並且以後可以輕松增強它們以支持新的功能。

繼續上次的討論……

說明一下,目前我們的 DSL 有點零亂。我們有一個抽象語法樹(Abstract Syntax Tree ),它由大量 case 類組成……

清單 1. 後端(AST)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
{
  // ...
  private[calcdsl] abstract class Expr
  private[calcdsl] case class Variable(name : String) extends Expr
  private[calcdsl] case class Number(value : Double) extends Expr
  private[calcdsl] case class UnaryOp(operator : String, arg : Expr) extends Expr
  private[calcdsl] case class BinaryOp(operator : String, left : Expr, right : Expr)
  extends Expr
}

……對此我們可以提供類似解釋器的行為,它能最大限度地簡化數學表達式……

清單 2. 後端(解釋器)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
{
  // ...
  object Calc
  {
   def simplify(e: Expr): Expr = {
    // first simplify the subexpressions
    val simpSubs = e match {
     // Ask each side to simplify
     case BinaryOp(op, left, right) => BinaryOp(op, simplify(left), simplify(right))
     // Ask the operand to simplify
     case UnaryOp(op, operand) => UnaryOp(op, simplify(operand))
     // Anything else doesn't have complexity (no operands to simplify)
     case _ => e
    }
    // now simplify at the top, assuming the components are already simplified
    def simplifyTop(x: Expr) = x match {
     // Double negation returns the original value
     case UnaryOp("-", UnaryOp("-", x)) => x

     // Positive returns the original value
     case UnaryOp("+", x) => x

     // Multiplying x by 1 returns the original value
     case BinaryOp("*", x, Number(1)) => x

     // Multiplying 1 by x returns the original value
     case BinaryOp("*", Number(1), x) => x

     // Multiplying x by 0 returns zero
     case BinaryOp("*", x, Number(0)) => Number(0)

     // Multiplying 0 by x returns zero
     case BinaryOp("*", Number(0), x) => Number(0)

     // Dividing x by 1 returns the original value
     case BinaryOp("/", x, Number(1)) => x

     // Dividing x by x returns 1
     case BinaryOp("/", x1, x2) if x1 == x2 => Number(1)

     // Adding x to 0 returns the original value
     case BinaryOp("+", x, Number(0)) => x

     // Adding 0 to x returns the original value
     case BinaryOp("+", Number(0), x) => x

     // Anything else cannot (yet) be simplified
     case e => e
    }
    simplifyTop(simpSubs)
   }

   def evaluate(e : Expr) : Double =
   {
    simplify(e) match {
     case Number(x) => x
     case UnaryOp("-", x) => -(evaluate(x))
     case BinaryOp("+", x1, x2) => (evaluate(x1) + evaluate(x2))
     case BinaryOp("-", x1, x2) => (evaluate(x1) - evaluate(x2))
     case BinaryOp("*", x1, x2) => (evaluate(x1) * evaluate(x2))
     case BinaryOp("/", x1, x2) => (evaluate(x1) / evaluate(x2))
    }
   }
  }
}

……我們使用了一個由 Scala 解析器組合子構建的文本解析器,用於解析簡單的數學表達式……

清單 3. 前端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
{
  // ...
  object Calc
  {
   object ArithParser extends JavaTokenParsers
   {
    def expr: Parser[Any] = term ~ rep("+"~term | "-"~term)
    def term : Parser[Any] = factor ~ rep("*"~factor | "/"~factor)
    def factor : Parser[Any] = floatingPointNumber | "("~expr~")"

    def parse(text : String) =
    {
     parseAll(expr, text)
    }
   }

   // ...
  }
}

……但在進行解析時,由於解析器組合子當前被編寫為返回 Parser[Any] 類型,所以會生成 String 和 List 集合,實際上應該讓解析器返回它需要的任意類型(我們可以看到,此時是一個 String 和 List 集合)。

要讓 DSL 成功,解析器需要返回 AST 中的對象,以便在解析完成時,執行引擎可以捕獲該樹並對它執行 evaluate()。對於該前端,我們需要更改解析器組合子實現,以便在解析期間生成不同的對象。

清理語法

對解析器做的第一個更改是修改其中一個語法。在原來的解析器中,可以接受像 “5 + 5 + 5” 這樣的表達式,因為語法中為表達式(expr)和術語(term)定義了 rep() 組合子。但如果考慮擴展,這可能會引起一些關聯性和操作符優先級問題。以後的運算可能會要求使用括號來顯式給出優先級,以避免這類問題。因此第一個更改是將語法改為要求在所有表達式中加 “()”。

回想一下,這應該是我一開始就需要做的事情;事實上,放寬限制通常比在以後添加限制容易(如果最後不需要這些限制),但是解決運算符優先級和關聯性問題比這要困難得多。如果您不清楚運算符的優先級和關聯性;那麼讓我大致概述一下我們所處的環境將有多復雜。考慮 Java 語言本身和它支持的各種運算符(如 Java 語言規范中所示)或一些關聯性難題(來自 Bloch 和 Gafter 提供的 Java Puzzlers),您將發現情況不容樂觀。

因此,我們需要逐步解決問題。首先是再次測試語法:

清單 4. 采用括號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
{
  // ...
  object Calc
  {
   // ...

   object OldAnyParser extends JavaTokenParsers
   {
    def expr: Parser[Any] = term ~ rep("+"~term | "-"~term)
    def term : Parser[Any] = factor ~ rep("*"~factor | "/"~factor)
    def factor : Parser[Any] = floatingPointNumber | "("~expr~")"

    def parse(text : String) =
    {
     parseAll(expr, text)
    }
   }
   object AnyParser extends JavaTokenParsers
   {
    def expr: Parser[Any] = (term~"+"~term) | (term~"-"~term) | term
    def term : Parser[Any] = (factor~"*"~factor) | (factor~"/"~factor) | factor
    def factor : Parser[Any] = "(" ~> expr <~ ")" | floatingPointNumber

    def parse(text : String) =
    {
     parseAll(expr, text)
    }
   }

   // ...
  }
}

我已經將舊的解析器重命名為 OldAnyParser,添加左邊的部分是為了便於比較;新的語法由 AnyParser 給出;注意它將 expr 定義為 term + term、term - term,或者一個獨立的 term,等等。另一個大的變化是 factor 的定義,現在它使用另一種組合子 ~> 和 <~ 在遇到 ( 和 ) 字符時有效地拋出它們。

因為這只是一個臨時步驟,所以我不打算創建一系列單元測試來查看各種可能性。不過我仍然想確保該語法的解析結果符合預期,所以我在這裡編寫一個不是很正式的測試:

清單 5. 測試解析器的非正式測試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test
{
  class CalcTest
  {
   import org.junit._, Assert._

   // ...

   _cnnew1@Test def parse =
   {
    import Calc._

    val expressions = List(
     "5",
     "(5)",
     "5 + 5",
     "(5 + 5)",
     "5 + 5 + 5",
     "(5 + 5) + 5",
     "(5 + 5) + (5 + 5)",
     "(5 * 5) / (5 * 5)",
     "5 - 5",
     "5 - 5 - 5",
     "(5 - 5) - 5",
     "5 * 5 * 5",
     "5 / 5 / 5",
     "(5 / 5) / 5"
    )

    for (x <- expressions)
     System.out.println(x + " = " + AnyParser.parse(x))
   }
  }
}

請記住,這純粹是出於教學目的(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想為產品代碼編寫測試,但我確實沒有在編寫產品代碼,所以我不需要編寫正式的測試。這只是為了方便教學)。但是,運行這個測試後,得到的許多結果與標准單元測試結果文件相符,表明沒有括號的表達式(5 + 5 + 5)執行失敗,而有括號的表達式則會執行成功。真是不可思議!

不要忘了給解析測試加上注釋。更好的方法是將該測試完全刪除。這是一個臨時編寫的測試,而且我們都知道,真正的 Jedi 只在研究或防御時使用這些源代碼,而不在這種情況中使用。

清理語法

現在我們需要再次更改各種組合子的定義。回顧一下上一篇文章,expr、term 和 factor 函數中的每一個實際上都是 BNF 語句,但注意每一個函數返回的都是一個解析器泛型,參數為 Any(Scala 類型系統中一個基本的超類型,從其名稱就可以知道它的作用:指示可以包含任何對象的潛在類型或引用);這表明組合子可以根據需要返回任意類型。我們已經看到,在默認情況下,解析器可以返回一個 String,也可以返回一個 List(如果您還不信的話,可以在運行的測試中加入臨時測試。這也會看到同樣的結果)。

要將它更改為生成 case 類 AST 層次結構的實例(Expr 對象),組合子的返回類型必須更改為 Parser[Expr]。如果讓它自行更改,編譯將會失敗;這三個組合子知道如何獲取 String,但不知道如何根據解析的內容生成 Expr 對象。為此,我們使用了另一個組合子,即 ^^ 組合子,它以一個匿名函數為參數,將解析的結果作為一個參數傳遞給該匿名函數。

如果您和許多 Java 開發人員一樣,那麼就要花一點時間進行解析,讓我們查看一下實際效果:

清單 6. 產品組合子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
{
  // ...
  object Calc
  {
   object ExprParser extends JavaTokenParsers
   {
    def expr: Parser[Expr] =
     (term ~ "+" ~ term) ^^ { case lhs~plus~rhs => BinaryOp("+", lhs, rhs) } |
     (term ~ "-" ~ term) ^^ { case lhs~minus~rhs => BinaryOp("-", lhs, rhs) } |
     term
    def term: Parser[Expr] =
     (factor ~ "*" ~ factor) ^^ { case lhs~times~rhs => BinaryOp("*", lhs, rhs) } |
     (factor ~ "/" ~ factor) ^^ { case lhs~div~rhs => BinaryOp("/", lhs, rhs) } |
     factor
    def factor : Parser[Expr] =
     "(" ~> expr <~ ")" |
     floatingPointNumber ^^ {x => Number(x.toFloat) }

    def parse(text : String) = parseAll(expr, text)
   }

   def parse(text : String) =
    ExprParser.parse(text).get
   // ...
  }

  // ...
}

^^ 組合子接收一個匿名函數,其解析結果(例如,假設輸入的是 5 + 5,那麼解析結果將是 ((5~+)~5))將會被單獨傳遞並得到一個對象 — 在本例中,是一個適當類型的 BinaryObject。請再次注意模式匹配的強大功能;我將表達式的左邊部分與 lhs 實例綁定在一起,將 + 部分與(未使用的)plus 實例綁定在一起,該表達式的右邊則與 rhs 綁定,然後我分別使用 lhs 和 rhs 填充 BinaryOp 構造函數的左邊和右邊。

現在運行代碼(記得注釋掉臨時測試),單元測試集會再次產生所有正確的結果:我們以前嘗試的各種表達式不會再失敗,因為現在解析器生成了派生 Expr 對象。前面已經說過,不進一步測試解析器是不負責任的,所以讓我們添加更多的測試(包括我之前在解析器中使用的非正式測試):

清單 7. 測試解析器(這次是正式的)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test
{
  class CalcTest
  {
   import org.junit._, Assert._

   // ...

   @Test def parseAnExpr1 =
    assertEquals(
     Number(5),
     Calc.parse("5")
    )
   @Test def parseAnExpr2 =
    assertEquals(
     Number(5),
     Calc.parse("(5)")
    )
   @Test def parseAnExpr3 =
    assertEquals(
     BinaryOp("+", Number(5), Number(5)),
     Calc.parse("5 + 5")
    )
   @Test def parseAnExpr4 =
    assertEquals(
     BinaryOp("+", Number(5), Number(5)),
     Calc.parse("(5 + 5)")
    )
   @Test def parseAnExpr5 =
    assertEquals(
     BinaryOp("+", BinaryOp("+", Number(5), Number(5)), Number(5)),
     Calc.parse("(5 + 5) + 5")
    )
   @Test def parseAnExpr6 =
    assertEquals(
     BinaryOp("+", BinaryOp("+", Number(5), Number(5)), BinaryOp("+", Number(5),
         Number(5))),
     Calc.parse("(5 + 5) + (5 + 5)")
    )

   // other tests elided for brevity
  }
}

讀者可以再增加一些測試,因為我可能漏掉一些不常見的情況(與 Internet 上的其他人結對編程是比較好的)。

完成最後一步

假設解析器正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在工作 — 即生成 AST — 那麼現在只需要根據 AST 對象的計算結果來完善解析器。這很簡單,只需向 Calc 添加代碼,如清單 8 所示……

清單 8. 真的完成啦!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
{
  // ...
  object Calc
  {
   // ...

   def evaluate(text : String) : Double = evaluate(parse(text))
  }
}

……同時添加一個簡單的測試,確保 evaluate("1+1") 返回 2.0……

清單 9. 最後,看一下 1 + 1 是否等於 2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test
{
  class CalcTest
  {
   import org.junit._, Assert._

   // ...

   @Test def add1 =
    assertEquals(Calc.evaluae("1 + 1"), 2.0)
  }
}

……然後運行它,一切正常!

擴展 DSL 語言

如果完全用 Java 代碼編寫同一個計算器 DSL,而沒有碰到我遇到的問題(在不構建完整的 AST 的情況下遞歸式地計算每一個片段,等等),那麼似乎它是另一種能夠解決問題的語言或工具。但以這種方式構建語言的強大之處會在擴展性上得到體現。

例如,我們向這種語言添加一個新的運算符,即 ^ 運算符,它將執行求冪運算;也就是說,2 ^ 2 等於 2 的平方 或 4。向 DSL 語言添加這個運算符需要一些簡單步驟。

首先,您必須考慮是否需要更改 AST。在本例中,求冪運算符是另一種形式的二進制運算符,所以使用現有 BinaryOp case 類就可以。無需對 AST 進行任何更改。

其次,必須修改 evaluate 函數,以使用 BinaryOp("^", x, y) 執行正確的操作;這很簡單,只需添加一個嵌套函數(因為不必在外部看到這個函數)來實際計算指數,然後向模式匹配添加必要的代碼行,如下所示:

清單 10. 稍等片刻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
{
  // ...
  object Calc
  {
   // ...

   def evaluate(e : Expr) : Double =
   {
    def exponentiate(base : Double, exponent : Double) : Double =
     if (exponent == 0)
      1.0
     else
      base * exponentiate(base, exponent - 1)
    simplify(e) match {
     case Number(x) => x
     case UnaryOp("-", x) => -(evaluate(x))
     case BinaryOp("+", x1, x2) => (evaluate(x1) + evaluate(x2))
     case BinaryOp("-", x1, x2) => (evaluate(x1) - evaluate(x2))
     case BinaryOp("*", x1, x2) => (evaluate(x1) * evaluate(x2))
     case BinaryOp("/", x1, x2) => (evaluate(x1) / evaluate(x2))
     case BinaryOp("^", x1, x2) => exponentiate(evaluate(x1), evaluate(x2))
    }
   }
  }
}

注意,這裡我們只使用 6 行代碼就有效地向系統添加了求冪運算,同時沒有對 Calc 類進行任何表面更改。這就是封裝!

(在我努力創建最簡單求冪函數時,我故意創建了一個有嚴重 bug 的版本 —— 這是為了讓我們關注語言,而不是實現。也就是說,看看哪位讀者能夠找到 bug。他可以編寫發現 bug 的單元測試,然後提供一個無 bug 的版本)。

但是在向解析器添加這個求冪函數之前,讓我們先測試這段代碼,以確保求冪部分能正常工作:

清單 11. 求平方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test
{
  class CalcTest
  {
   // ...

   @Test def evaluateSimpleExp =
   {
    val expr =
     BinaryOp("^", Number(4), Number(2))
    val results = Calc.evaluate(expr)
    // (4 ^ 2) => 16
    assertEquals(16.0, results)
   }
   @Test def evaluateComplexExp =
   {
    val expr =
     BinaryOp("^",
      BinaryOp("*", Number(2), Number(2)),
      BinaryOp("/", Number(4), Number(2)))
    val results = Calc.evaluate(expr)
    // ((2 * 2) ^ (4 / 2)) => (4 ^ 2) => 16
    assertEquals(16.0, results)
   }
  }
}

運行這段代碼確保可以求冪(忽略我之前提到的 bug),這樣就完成了一半的工作。

最後一個更改是修改語法,讓它接受新的求冪運算符;因為求冪的優先級與乘法和除法的相同,所以最簡單的做法是將它放在 term 組合子中:

清單 12. 完成了,這次是真的!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
{
  // ...
  object Calc
  {
   // ...

   object ExprParser extends JavaTokenParsers
   {
    def expr: Parser[Expr] =
     (term ~ "+" ~ term) ^^ { case lhs~plus~rhs => BinaryOp("+", lhs, rhs) } |
     (term ~ "-" ~ term) ^^ { case lhs~minus~rhs => BinaryOp("-", lhs, rhs) } |
     term
    def term: Parser[Expr] =
     (factor ~ "*" ~ factor) ^^ { case lhs~times~rhs => BinaryOp("*", lhs, rhs) } |
     (factor ~ "/" ~ factor) ^^ { case lhs~div~rhs => BinaryOp("/", lhs, rhs) } |
     (factor ~ "^" ~ factor) ^^ { case lhs~exp~rhs => BinaryOp("^", lhs, rhs) } |
     factor
    def factor : Parser[Expr] =
     "(" ~> expr <~ ")" |
     floatingPointNumber ^^ {x => Number(x.toFloat) }

    def parse(text : String) = parseAll(expr, text)
   }

  // ...
  }
}

當然,我們需要對這個解析器進行一些測試……

清單 13. 再求平方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test
{
  class CalcTest
  {
   // ...

   @Test def parseAnExpr17 =
    assertEquals(
     BinaryOp("^", Number(2), Number(2)),
     Calc.parse("2 ^ 2")
    )
   @Test def parseAnExpr18 =
    assertEquals(
     BinaryOp("^", Number(2), Number(2)),
     Calc.parse("(2 ^ 2)")
    )
   @Test def parseAnExpr19 =
    assertEquals(
     BinaryOp("^", Number(2),
      BinaryOp("+", Number(1), Number(1))),
     Calc.parse("2 ^ (1 + 1)")
    )
   @Test def parseAnExpr20 =
    assertEquals(
     BinaryOp("^", Number(2), Number(2)),
     Calc.parse("2 ^ (2)")
    )
  }
}

……運行並通過後,還要進行最後一個測試,看一切是否能正常工作:

清單 14. 從 String 到平方

package com.tedneward.calcdsl.test
{
  class CalcTest
  {
   // ...

   @Test def square1 =
    assertEquals(Calc.evaluate("2 ^ 2"), 4.0)
  }
}

成功啦!

結束語

顯然,還要做更多工作才能使這門簡單的語言變得更好;不管您對該語言的各個部分測試(AST、解析器、簡化引擎,等等)感覺如何,僅僅將該語言編寫為基於解釋器的對象都可以通過更少的代碼來實現(也可能更快,這取決於您的熟練程度),甚至可以動態地計算表達式的值,而不是將它們轉換為 AST 後再進行計算。

向系統添加另一種運算符是非常簡單的。該語言的設計也使它的擴展非常容易,擴展時不需要修改很多代碼。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許多增強來演示該方法的內在靈活性:

我們可以從使用 Doubles 轉向使用 BigDecimals 或 BigIntegers,而不是用 java.math 包(以允許進行更大和/或更准確的計算)。

我們可以在語言中支持十進制數(當前解析器中不支持)。

我們可以使用單詞(“sin”、“cos”、“tan” 等)而不是符號來添加運算符。

我們甚至可以添加變量符號(“x = y + 12”)並接受 Map 作為 evaluate() 函數的參數,該函數包含每個變量的初始值。

更重要的是,DSL 完全隱藏在 Calc 類後面,這意味著從 Java 代碼調用它與從 Scala 調用它一樣簡單。所以即使在沒有完全采用 Scala 作為首選語言的項目中,也可以用 Scala 編寫部分系統(那些最適合使用函數性/對象混合語言的部分),而且 Java 開發人員可以輕松地調用它們。

本文到此結束。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回顧 Scala 的更多語言功能(比如泛型,因為解析器組合子是由它們組成的)。Scala 還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但希望您現在能夠知道如何使用 Scala 解決那些用 Java 代碼很難解決的問題。下次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程式師世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