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師世界是廣大編程愛好者互助、分享、學習的平台,程序師世界有你更精彩!
首頁
編程語言
C語言|JAVA編程
Python編程
網頁編程
ASP編程|PHP編程
JSP編程
數據庫知識
MYSQL數據庫|SqlServer數據庫
Oracle數據庫|DB2數據庫
 程式師世界 >> 編程語言 >> C語言 >> C++ >> C++入門知識 >> 為什麼多線程讀寫 shared_ptr 要加鎖?

為什麼多線程讀寫 shared_ptr 要加鎖?

編輯:C++入門知識

shared_ptr 的數據結構 shared_ptr 是引用計數型(reference counting)智能指針,幾乎所有的實現都采用在堆(heap)上放個計數值(count)的辦法(除此之外理論上還有用循環鏈表的辦法,不過沒有實例)。具體來說,shared_ptr<Foo> 包含兩個成員,一個是指向 Foo 的指針 ptr,另一個是 ref_count 指針(其類型不一定是原始指針,有可能是 class 類型,但不影響這裡的討論),指向堆上的 ref_count 對象。ref_count 對象有多個成員,具體的數據結構如圖 1 所示,其中 deleter 和 allocator 是可選的。   sp0   圖 1:shared_ptr 的數據結構。   為了簡化並突出重點,後文只畫出 use_count 的值: sp1     以上是 shared_ptr<Foo> x(new Foo); 對應的內存數據結構。   如果再執行 shared_ptr<Foo> y = x; 那麼對應的數據結構如下。 sp2     但是 y=x 涉及兩個成員的復制,這兩步拷貝不會同時(原子)發生。   中間步驟 1,復制 ptr 指針: sp3     中間步驟 2,復制 ref_count 指針,導致引用計數加 1:     sp4 步驟1和步驟2的先後順序跟實現相關(因此步驟 2 裡沒有畫出 y.ptr 的指向),我見過的都是先1後2。   既然 y=x 有兩個步驟,如果沒有 mutex 保護,那麼在多線程裡就有 race condition。   多線程無保護讀寫 shared_ptr 可能出現的 race condition 考慮一個簡單的場景,有 3 個 shared_ptr<Foo> 對象 x、g、n:   shared_ptr<Foo> g(new Foo); // 線程之間共享的 shared_ptr shared_ptr<Foo> x; // 線程 A 的局部變量 shared_ptr<Foo> n(new Foo); // 線程 B 的局部變量 一開始,各安其事。 sp5     線程 A 執行 x = g; (即 read g),以下完成了步驟 1,還沒來及執行步驟 2。這時切換到了 B 線程。 sp6     同時編程 B 執行 g = n; (即 write g),兩個步驟一起完成了。   先是步驟 1: sp7     再是步驟 2:   sp8   這是 Foo1 對象已經銷毀,x.ptr 成了空懸指針!   最後回到線程 A,完成步驟 2:   sp9   多線程無保護地讀寫 g,造成了“x 是空懸指針”的後果。這正是多線程讀寫同一個 shared_ptr 必須加鎖的原因。   當然,race condition 遠不止這一種,其他線程交織(interweaving)有可能會造成其他錯誤。   思考,假如 shared_ptr 的 operator= 實現是先復制 ref_count(步驟 2)再復制 ptr(步驟 1),會有哪些 race condition?   雜項 shared_ptr 作為 unordered_map 的 key 如果把 boost::shared_ptr 放到 unordered_set 中,或者用於 unordered_map 的 key,那麼要小心 hash table 退化為鏈表    直到 Boost 1.47.0 發布之前,unordered_set<std::shared_ptr<T> > 雖然可以編譯通過,但是其 hash_value 是 shared_ptr 隱式轉換為 bool 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不自定義hash函數,那麼 unordered_{set/map} 會退化為鏈表。    Boost 1.51 在 boost/functional/hash/extensions.hpp 中增加了有關重載,現在只要包含這個頭文件就能安全高效地使用 unordered_set<std::shared_ptr> 了。   這也是 muduo 的 examples/idleconnection 示例要自己定義 hash_value(const boost::shared_ptr<T>& x) 函數的原因(書第 7.10.2 節,p.255)。因為 Debian 6 Squeeze、Ubuntu 10.04 LTS 裡的 boost 版本都有這個 bug。   為什麼圖 1 中的 ref_count 也有指向 Foo 的指針? shared_ptr<Foo> sp(new Foo) 在構造 sp 的時候捕獲了 Foo 的析構行為。實際上 shared_ptr.ptr 和 ref_count.ptr 可以是不同的類型(只要它們之間存在隱式轉換),這是 shared_ptr 的一大功能。分 3 點來說:   1. 無需虛析構;假設 Bar 是 Foo 的基類,但是 Bar 和 Foo 都沒有虛析構。   shared_ptr<Foo> sp1(new Foo); // ref_count.ptr 的類型是 Foo*   shared_ptr<Bar> sp2 = sp1; // 可以賦值,自動向上轉型(up-cast)   sp1.reset(); // 這時 Foo 對象的引用計數降為 1   此後 sp2 仍然能安全地管理 Foo 對象的生命期,並安全完整地釋放 Foo,因為其 ref_count 記住了 Foo 的實際類型。www.2cto.com   2. shared_ptr<void> 可以指向並安全地管理(析構或防止析構)任何對象;muduo::net::Channel class 的 tie() 函數就使用了這一特性,防止對象過早析構,見書 7.15.3 節。   shared_ptr<Foo> sp1(new Foo); // ref_count.ptr 的類型是 Foo*   shared_ptr<void> sp2 = sp1; // 可以賦值,Foo* 向 void* 自動轉型   sp1.reset(); // 這時 Foo 對象的引用計數降為 1   此後 sp2 仍然能安全地管理 Foo 對象的生命期,並安全完整地釋放 Foo,不會出現 delete void* 的情況,因為 delete 的是 ref_count.ptr,不是 sp2.ptr。   3. 多繼承。假設 Bar 是 Foo 的多個基類之一,那麼:   shared_ptr<Foo> sp1(new Foo);   shared_ptr<Bar> sp2 = sp1; // 這時 sp1.ptr 和 sp2.ptr 可能指向不同的地址,因為 Bar subobject 在 Foo object 中的 offset 可能不為0。   sp1.reset(); // 此時 Foo 對象的引用計數降為 1   但是 sp2 仍然能安全地管理 Foo 對象的生命期,並安全完整地釋放 Foo,因為 delete 的不是 Bar*,而是原來的 Foo*。換句話說,sp2.ptr 和 ref_count.ptr 可能具有不同的值(當然它們的類型也不同)。   為什麼要盡量使用 make_shared()? 為了節省一次內存分配,原來 shared_ptr<Foo> x(new Foo); 需要為 Foo 和 ref_count 各分配一次內存,現在用 make_shared() 的話,可以一次分配一塊足夠大的內存,供 Foo 和 ref_count 對象容身。數據結構是:   sp10   不過 Foo 的構造函數參數要傳給 make_shared(),後者再傳給 Foo::Foo(),這只有在 C++11 裡通過 perfect forwarding 才能完美解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程式師世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