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師世界是廣大編程愛好者互助、分享、學習的平台,程序師世界有你更精彩!
首頁
編程語言
C語言|JAVA編程
Python編程
網頁編程
ASP編程|PHP編程
JSP編程
數據庫知識
MYSQL數據庫|SqlServer數據庫
Oracle數據庫|DB2數據庫
 程式師世界 >> 編程語言 >> JAVA編程 >> 關於JAVA >> Java學習雜談(二)

Java學習雜談(二)

編輯:關於JAVA

鑒於上回寫的一點感想大家不嫌棄,都鼓勵小弟繼續寫下去,好不容易等到國慶黃金周,實習總算有一個休息的階段,於是這就開始寫第二篇了。希望這次寫的仍然對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有所幫助。上回講了Java動態加載機制、classLoader原理和關於jdk和jre三個問題。這次延續著講一些具體的類庫??

1.關於集合框架類

相信學過Java的各位對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對  java.util.*這個package肯定也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查詢API的時候怎麼去審視或者分析其中的一個package,每個包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就是interfaces和classes,接口代表了它能做什麼,實現類則代表了它如何去做。關注實現類之前,我們應該先理解清楚它的來源接口,不管在j2se還是j2ee中,都應該是這樣。那麼我們先看這三個接口:List、Set、Map.也許有些人不太熟悉這三個名字,但相信大部分人都熟悉ArrayList,LinkedList,TreeSet,HashSet,HashMap,Hashtable等實現類的名字。它們的區別也是滿容易理解的,List放可以重復的對象集合,Set放不可重復的對象組合,而Map則放  <Key,Value  > 這樣的名值對,Key不可重復,Value可以。這裡有幾個容易混淆的問題:

到底Vector和ArrayList,Hashtable和HashMap有什麼區別?

很多面試官喜歡問這個問題,其實更專業一點應該這樣問:新集合框架和舊集合框架有哪些區別?新集合框架大家可以在這些包中找since  jdk1.2的,之前的如vector和Hashtable都是舊的集合框架包括的類。那麼區別是?

a.新集合框架的命名更加科學合理。例如List下的ArrayList和LinkedList b.新集合框架下全部都是非線程安全的。建議去jdk裡面包含的源代碼裡面自己去親自看看vector和ArrayList的區別吧。當然如果是jdk5.0之後的會比較難看一點,因為又加入了泛型的語法,類似c++的template語法。

那麼大家是否想過為什麼要從舊集合框架默認全部加鎖防止多線程訪問更新到新集合框架全部取消鎖,默認方式支持多線程?(當然需要的時候可以使用collections的靜態方法加鎖達到線程安全)

筆者的觀點是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未必是遵循它們的初衷的,很多重大改變是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的。大家知道Java的初衷是為什麼而開發的麽?是為嵌入式程序開發的。記得上一篇講到classLoader機制麽?那正是為了節約嵌入式開發環境下內存而設計的。而走到今天,Java成了人們心中為互聯網誕生的語言。互聯網意味著什麼?多線程是必然的趨勢。客觀環境在變,Java技術也隨著飛速發展,導致越來越脫離它的初衷。據說Sun公司其實主打的是J2se,結果又是由於客觀環境影響,J2se幾乎遺忘,留在大家談論焦點的一直是j2ee.

技術的細節這裡就不多說了,只有用了才能真正理解。解釋這些正是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正在學的和將要學的任何技術。之後講j2ee的時候還會再討論。

多扯句題外話:幾十年前的IT巨人是IBM,Mainframe市場無人可比。微軟如何打敗IBM?正是由於硬件飛速發展,對個人PC的需求這個客觀環境,讓微軟通過OS稱為了第二個巨人。下一個打敗微軟的呢?Google.如何做到的?如果微軟並不和IBM爭大型機,Google借著互聯網飛速發展這個客觀環境作為決定性因素,避開跟微軟爭OS,而是走搜索引擎這條路,稱為第3個巨人。那麼第4個巨人是誰呢?很多專家預言將在亞洲或者中國出現,Whatever,客觀環境變化趨勢才是決定大方向的關鍵。當然筆者也希望會出現在中國。

2.關於Java設計模式

身邊的很多在看GOF的23種設計模式,似乎學習它無論在學校還是在職場,都成了一種流行風氣。我不想列舉解釋這23種Design  Pattern,我寫這些的初衷一直都是談自己的經歷和看法,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

首先我覺得設計模式只是對一類問題的一種通用解決辦法,只要是面向對象的編程預言都可以用得上這23種。理解它們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自去寫每一種,哪怕是一個簡單的應用就足夠了。如果代碼實現也記不住的話,記憶它們對應的UML圖會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當然前提是必須了解UML.同時最好能利用Java自身的類庫幫助記憶,例如比較常用的觀察者模式,在java.util.*有現成的Observer接口和Observable這個實現類,看看源代碼相信就足夠理解觀察者模式了。再比如裝飾器模式,大家只要寫幾個關於java.io.*的程序就可以完全理解什麼是裝飾器模式了。有很多人覺得剛入門的時候不該接觸設計模式,比如圖靈設計叢書系列很出名的那本《Java設計模式》,作者:  Steven  John  Metsker,大部分例子老實說令現在的我也很迷惑。但我仍然不同意入門跟學習設計模式有任何沖突,只是我們需要知道每種模式的概念的和典型的應用,這樣我們在第一次編寫  FileOutputStream、BufferedReader、PrintWriter的時候就能感覺到原來設計模式離我們如此之近,而且並不是多麼神秘的東西。

另外,在學習某些模式的同時,反而更能幫助我們理解java類庫的某些特點。例如當你編寫原型(Prototype)模式的時候,你必須了解的是  java.lang.Cloneable這個接口和所有類的基類Object的clone()這個方法。即深copy和淺copy的區別:Object.clone()默認實現的是淺copy,也就是復制一份對象拷貝,但如果對象包含其他對象的引用,不會復制引用,所以原對象和拷貝共用那個引用的對象。

深copy當然就是包括對象的引用都一起復制啦。這樣原對象和拷貝對象,都分別擁有一份引用對象。如果要實現深copy就必須首先實現  java.lang.Cloneable接口,然後重寫clone()方法。因為在Object中的clone()方法是protected簽名的,而  Cloneable接口的作用就是把protected放大到public,這樣clone()才能被重寫。

那麼又有個問題了?如果引用的對象又引用了其他對象呢?這樣一直判斷並復制下去,是不是顯得很麻煩?曾經有位前輩告訴我的方法是重寫clone方法的時候直接把原對象序列化到磁盤上再反序列化回來,這樣不用判斷就可以得到一個深copy的結果。如果大家不了解序列化的作法建議看一看  ObjectOutputStream和ObjectInputStream

歸根結底,模式只是思想上的東西,把它當成前人總結的經驗其實一點都不為過。鼓勵大家動手自己去寫,例如代理模式,可以簡單的寫一個Child類,Adult類。Child要買任何東西由Adult來代理實現。簡單來說就是Adult裡的buy()內部實際調用的是Child的buy(),可是暴露在main函數的卻是Adult.buy()。這樣一個簡單的程序就足夠理解代理模式的基本含義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程式師世界 All Rights Reserved